400-991-0868
全国服务热线
当前位置:首页 >行业动态>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《造林技术规程》实施 受到学界认可

新修订的国家标准《造林技术规程》实施 受到学界认可

2017-01-16 08:54:07    点击量: 1722    来源: 中国园林网

1月1日,新修订的国家标准《造林技术规程》开始实施。《新规程》调整了造林密度,受到学界认可、基层欢迎。

《新规程》保留的《老规程》271个主要造林树种中,147个树种的造林密度降低,占54.2%。旱区、高原高寒区造林树种初植密度减少比例最大。干旱区的沙地云杉防风固沙林初植密度,从现行的每亩100株减少到每亩20株,降低80%。

我国对造林密度的探索一直在进行。2016年10月7日,凤凰卫视《问答神州》栏目播放主持人吴小莉对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的专访。谈到三北防护林杨树死亡,除了纯林导致的天牛危害等原因之外,张建龙指出,“一定要适地适树,一定要把密度控制好”。此前,国家林业局已安排科研攻关,中国科学家也已在荒漠生态系统人工造林上开展了大量研究。中国林科院杨文斌团队牵头,组织干旱、半干旱区的29家科研单位,历经10余年,提出了一套低覆盖度治沙理论,以自然为师,破解了造林密度与水分胁迫这一难题。

杨文斌说,在自然界,干旱、半干旱区天然分布的就是低覆盖度的疏林或疏灌丛。如果人工营造高密度植被,直接后果是中幼龄林衰退或死亡,不成林或“小老树”现象也普遍发生。

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提出,以防风固沙、修复退化土地为目标,从提高水分利用率、植被稳定性和加快修复速度出发,按照当地自然林地的覆盖度,选用乡土树种,营建固沙林(植树占地15%-25%、空留75%-85%土地为自然修复带),在确保完全固定流沙的条件下,形成能够促进土壤与植被、微生物快速修复的乔灌草复层植被结构,构成防沙治沙体系。

各地的推广实践表明:植被覆盖度在15%-25%能够完全固定流沙;基本解决了防沙治沙中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;人工造林治沙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,促进带间土壤、植被、微生物修复速度加快2倍-5倍;在确保固沙效果的基础上,可使造林固沙成本降低40%-60%。

目前,作为国家林业局重点推广的重大成果,低覆盖度治沙已在干旱、半干旱区推广6000万亩,并直接支撑修订了《造林技术规程》。杨文斌说,《新规程》的实施,将极大地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,也将推进我国的防沙治沙研究进入低覆盖度治沙领域。


热门标签

新闻动态

新闻

行情分析

市场动态